扬升行业网

罗贯中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121gldl|
393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山东东原人(今山东东平县)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其故里有多种说法,山东东平罗庄、山西太原、清徐、祁县、福建建阳。目前尚无确切终定论。其墓地也有山西清徐、福建建阳等处,另有祠堂、纪念馆等。

,

词条概要

罗贯中,中国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14岁时随当时的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1370年创作了《三国演义》十二卷;明洪武14年写出了《三遂平妖传》。

人物简介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祖籍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罗贯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等。

中文名: 罗贯中
别名: 名本,字贯中
国籍: 中国元末明初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山东东平(一说山西,福建)
出生日期: 约1330
逝世日期: 约1400
职业: 小说家,戏剧家
主要成就: 代表作,《三国演义》, 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小说,《隋唐两朝志传》,等
代表作品: 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生平经历

  罗贯中,元末明初生于山东东平县罗庄村,这个目前大多数学者考究的籍贯。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等人,都先后搬迁到了杭州一带。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公元1345~1355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 

  约在公元1360~1363年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来到了起事称霸的张士诚那里作客。但是,张士诚并不重视知识分子,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这时,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 

罗贯中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在罗贯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师友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 

  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他为了出版这些作品,于洪武十三年左右从杭州来到了福建,因为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但是,罗贯中的这一目的未能实现。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早刊本为嘉靖本,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说创作外,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杂剧的基本思想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类似,描写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奸雄争霸造成的悲惨局面。

  大约在公元1385~1388年间,罗贯中活了七十岁,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卢陵逝世。

籍贯考究

五种史书记载籍贯说法

  杨立仁 罗贯中籍贯众说解

  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三国演义》算上家喻户晓。可是,对于他的生平,人们所知甚少。他是哪里人,600年来众说不一。明清以来,对罗贯中的籍贯主要归有五种说法。

  (一)《西湖游览志馀》云:钱塘罗贯中本者,南朝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

  (二)《续文献通志》云:《水浒》罗贯中箸。字贯中,杭州人。

  (三)《七修类稿》云:《三国》、《宋江》二书乃杭州罗本贯中所编。

  (四)《三国志传》万历本署,东原罗道本编次。

  (五)《三遂平妖传》署:东原罗贯中编撰。

  (六)《水浒志传评林》署:中原贯中罗道本名卿父编辑。

  (七)《水浒传》署:中原罗贯中编辑。

  (八)《说唐全传》旧本署:庐陵罗本撰。

  (九)《因树屋书影》云:《水浒传》相传为洪武初越人罗贯中作。

  (十)《续录鬼簿》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

  以上列举罗贯中籍贯问题十种书有记载,规类有五种说:杭州、庐陵、中原、东原、太原。

  受人关注的是杭州,东原、太原,三说为讨论的焦点。

  杭州说:理由是杭州地方学者赵宝峰的《赵宝峰文集》中所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的名单中第十六位有个罗本的名字。杭人以此认为罗本是杭州人。笔者查阅了(门人祭宝峰先生文)中名单人员,其中慈溪当地人大多为学业者,还有东平、鄞县、台和、咸宁、温州等地人,这些外地人有几位是授业者,有注从宝峰学。罗本查无记。这里的“门人”应该解为“宝峰生前的门客、友人,授业人”。不能单纯将“门人”理解为是**。

  该名单中罗本是什么身份参加宝峰葬礼呢?

  据说,罗贯中有志图王。一度投张士诚部下,建议张士诚联合朱元璋,陈友谅等起义军共同推翻元朝。

  张士诚不听忠言,于至正十七年投元,得元太尉之职。

  传说,罗贯中离开张士诚隐居浙江四明山。至正十七年(1357年)罗隐四明山,赵宝峰卒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9年间正好罗贯中隐居四明山,时期期间于至正甲辰年(1364年)还与贾中明复会一次,复会地点虽然不知,证明罗贯中在隐居期间也还不时外出会友。可能,罗贯中返回四明山时,赵宝峰过世于是参加了葬礼,以友人身份去,按笔者考罗贯中生于1328年,那年他在38岁左右。

  罗贯中隐居四明山为29岁。

  罗贯中可能在至正14年(1354年)投张士诚,时年26岁左右。

  传说罗贯中在投张士诚前还参加过刘福通起义。

  这些时间表明,罗贯中曾参加过许多地方的**活动不能以其中的一个地方便认定其正式籍贯。杭州一说不能成立。

  “东原”说其依据是,明嘉靖元年《三国演义》刻本序言中署“东原罗贯中”字样。

  “东原”说,出于明弘治六年庸愚子(蒋大器)先生,大器先生在河南浚县当主薄时发现了罗贯中《三国演义》手抄本,于明弘治六年作序。嘉靖元年印刷本出世,流于社会。《三国演义》的问世引起了社会文学界的关注,人们随着对作者罗贯中开始了研究。《三国演义》序中写“东原罗贯中”山东人认为蒋大器是山东人,东原在山东省东平县,便顺理成章地推定罗贯中也是山东人了。可是,后来有学者找到依据认定蒋大器为浙江金华人,山东一说便失去了基本依据研究者动摇了罗贯中为山东东原人的说法。

  有学者把罗贯中写在《水浒传》里的陈文昭,东平官,也说成是赵宝峰的一个**陈文昭与罗贯中是同学,罗有意的为他家乡安排上一个好官。

  笔者并不这样认为。《水浒传》人物里还有一个任原(太原人)。此人为元末明初武乡县人,明初当过户部官。在武乡县留有碑文,县志有记。难道这也是罗贯中精心要安排丑化此人。

  笔者认为,小说作者,编个故事需要人物去衬托故事,将脑子里记有的现**名,运用到小说里是常有的事,谈不上“精心”安排。

  东原一说出自蒋大器手,还得从蒋大器在何地得《三国演义》说起。

  蒋大器作《三国演义》序,时间为弘治甲寅年(1493年)。于嘉靖元年(1522年)年出版《三国演义》。写序与出版相隔29年,可能蒋大器在弘治甲寅年还在任上,年龄大约在40岁左右。罗贯中死于永乐二年(1404年)年,与蒋作序时间隔89年。蒋出版《三国演义》时间为1522年,罗死后118年之久社会上也未发现过《三国演义》的转抄本,600多年来也未听说有人发现罗的转抄本。可见,蒋发现罗手本为正本,没有转抄。地点可能在河南浚县一代。元明时黄河由武涉东入江苏由安东入海。河南黄河北,太行山东,包括济南一一带归为东原,不能认定东原专指东平。蒋大器在东原这一带得罗手本,便认为罗是东原一带人,实际上他只是猜想。

  学术界评罗贯中写说本是为说书匠人写。从被社会公认的罗贯中所写几本小说看,确实是说本。我认为罗贯中写说本不可能写序言,因为说书匠人在说书时不会去说序言,听者也不喜欢听序言,听的是小说的内容情节,也不可能关注作者是谁。从《三国演义》蒋大器作序言。《粉妆楼》竹溪山人作序言。《水浒传》金圣叹,杨定作序。这些作序者离罗生前作书,以后几百年,猜想成分占十成。可以这样讲,罗作书没有作过序言,罗的作品序言是后人所为,造成了六百年来罗籍贯问题众说不一。

  蒋大器在东原一**现了《三国演义》就把罗贯中作者定为东原人,这也不妥。《粉妆楼》是竹溪山人在广陵发现。《续录鬼薄》是郑振铎等学者在江苏发现,《金瓶梅》是在介休发现的。而实际上小说的发现地和作者籍贯并不能简单地划个等号。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有个本族兄弟,名罗义(史有志,家谱有志)山西祁县人。

  在明初为小卒,有功升为胙城县捕头、后升为胙城县县令。建文帝初罗义写奏章建议“周公扶成主”,入狱。燕王立帝,罗义出狱为世袭鸿庐寺卿。

  罗贯中流落江湖,有可能找到族人罗义在胙城一代完成了《三国演义》等著作。

  蒋大器1494年前在河南浚县任主薄,胙城离河南浚县相隔很近,他得到《三国演义》手本是合符情理的。也可能大器先生早听说这部好书,有心求得。得书后整理出版,作序,他认为在东原一代得书,把作者归为东原。形成的一说。

  东原说不可信,不能成立。

  太原说,来自《续录鬼薄》作者无名氏,经考证,作者为贾仲明。

  1931年,郑振铎等人发现“天一阁”收藏的《录鬼簿续编》至今社会上还没有再发现第二本,可能《录鬼簿续编》为孤本。

  贾仲明,有人考证是山东淄川人,写《录鬼簿续编》时间约在元至正甲辰年(1364年)以后至明永乐甲辰年(1424年)之间完成,他们见面时,贾仲明本人只知罗贯中有三部戏曲作品,还不知罗贯中完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多本名箸。可见三部戏曲作品在复会前至正甲辰年前已完成。而《三国演义》等小说则是在至正甲辰年后所著。因而贾仲明在明永乐甲辰年(1424年)前没有听说或看到罗贯中着的小说作品。《录鬼簿续编》没有录上。

  贾仲明在《续鬼簿》提到,“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文中没有提到“罗本”提到罗的性格、爱好、才华。“与余为万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贾与罗年令有差别,元未天下大*,有志之士纷纷投身社会欲建功创业,二人各行所爱。也可能是罗走入反元斗争中,贾在元朝管治的地区“各天一方”各人有各人不同**的天地。“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至正甲辰年(1364年)年,罗贯中返回故乡二人复会(地点在何?)又见面。“复会”可以解为还“返回”。1364年大约贾仲明为21岁,罗贯中31岁左右,1364年罗贯中可能探家与贾仲明复会。复会时间与贾成书1424年恰为60年,罗贯中该为91岁贾仲明还不敢认定罗死,而用“竟不知所终”怀疑的态度。

  罗贯中于1357年离开张士诚,1364年与贾仲明复会,间隔七年时间,可能是在四明山完成了几个戏曲作品。

  罗贯中于1366年又出现在赵宝峰葬礼上,1364年复会,1366年参加葬礼二年时间南北千里往来,除探亲外还有什么理由往来敌人与起义军之间。

  罗贯中与贾仲明复会地点。《录鬼簿续编》有记,贾仲明山东淄川人,山西祁县石佛窑村贾氏族人明初听国家召唤,有几户**山东,其中一户迁往淄川。贾氏人讲清朝中期山东淄川贾氏曾返石佛窑寻祖问根。贾仲明很有可能为贾氏山东淄川的**,这样他与罗复会地点即在祁县城或祁县石佛窑村。

  张士诚起义于1352年,五年后于1357年投元。罗贯中于1357年离开张士诚,活动在方国珍起义军地盘之内的四名山,他与方国珍素无过结,此地又不属元管,可谓避难的好地方。罗贯中1364年归乡与贾仲明复会,于1366年赵慈溪县参加了宝峰葬礼。

  张士诚死于1367年,传说,有位温金氏偷出张士诚两位公子,奔四明山交给罗贯中,1367年后罗离开四明山,领着张士诚两个孩子奔走江湖避难。

  1367年至1399年32年中罗贯中完成了《三国演义》等十几部小说。有人说罗贯中是一个说书匠,笔者认为不是说书匠,是个为了求生活写小说、剧本。

  从罗贯中的作品在不同地点发现来分析,他曾走过许多地方,在各地留有足迹,从而造成对他籍贯有多种说法的原因之一。是一致的。当时,贾仲明提出“太原人”,太原范围很大,是那洲、那县人,贾仲明没有提出。但是从罗氏集中的河湾村所发现的家谱,神纸、护梁签、墓*、砚台、牌匾等,六大实证。可以说明罗贯中直属当时归太原管辖的祁县。沉睡了六百年的罗贯中籍贯之谜终于告白于天下。罗贯中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九泉之下可以安息长眠了。[5]《新五代史·四夷附录·黑水》。 [6]《新五代史·一行传·石昂》。 [7]《新五代史·汉臣传·刘铢》。 [8]《新五代史·杂传·常思》。 [9]《新五代史·职方考》。 [10]《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 [11][14]《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华地图学社,1975年。 [12]《山西通志·沿革谱》,中华书局,1990年。 [13]《山西通志·疆域图》,中华书局,1990年。 [16]《汉书·货殖传》。 [17]《晋书·列传第二十七》。 [18]《新晋书·列传第十七》。 [19]《旧唐书·列传第六》。 [20]《北史·列传第八》。 [21]《山西通志·录六之四·仕实录四》,中华书局,1990年。 [24]杨立仁:《是谁在罗贯中研究中作伪--同孟繁仁先生商榷》。 [25][27]吴孙权:《也谈简化字的出现年代》,《光明日报》1997年9月16日第5版。 [26][28][29]何九盈等:《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30]王小梅:(老蔓缠松饱霜雪 瘦蛟出海拿虚空--读〈陆游自书诗〉卷》,《文物天地》2000年第4期。 [31][3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千唐志斋》。 [34]孟繁仁等:《罗贯中故乡纪行》,《太原日报》1991年8月28日第3版。 [35]苏双碧:《和胡绳交往二三事》,《光明日报》2000年11月24日第4版。

三国演义

基本简介

  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依据陈寿写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才学和经验,才写成部影响巨大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成书之后,又经后人多次增删、整理,现在流行的,是清朝康熙年间毛宗岗修改的本子。

  《三国演义》讲的历史故事,是东汉末年,公元一八四年黄巾起义开始,到二八O年司马氏统一中国为止。《三国演义》在描写近一百年的历史故事,中不但揭露了封建帝王阶级对农民起义的残酷镇压,而且揭露了他们之间各种**、军事和外交的激烈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愿望。

中心思想

  “尊刘贬曹”是个伪命题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成书几百年来享有崇高之极的地位,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比得上,近三百年来,向来称之为“第一才子书”,或“第一奇书”。这部在华人世界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妇孺皆知,影响之广泛可谓空前绝后!其中包涵的思想精髓、社会万象、智谋权变可谓博大精深,每一次品读都有不同的感受,都有不一样的收获,这就是名著的力量,这就是文化的风采。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小说,几百年来似乎还是没有被人完全领悟,即使是资深的三国迷、历史学家、文化巨匠,似乎也不能完全理解透彻,或者是其中的某些思想被严重庸俗化了。

  几乎所有的《三国演义》的读者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尊刘贬曹!就是尊崇刘备(蜀汉),贬低曹*(曹魏)!以刘备为汉室正统,以曹*为**汉朝的*臣贼子。他们认为这种思想成型于南宋时期。当时,南宋的统治阶级软弱无能,失去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苟安于半壁江山的现状,情况与三国时期处于西南一隅的蜀汉有些类似。就尊作为汉室苗裔的刘备为先主,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为国贼。在宋代就已成为有关三国的各种文艺作品的基调,罗贯中只是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继承了这种倾向。这是普遍的对《三国演义》的思想认识!

  其实,这种思想是荒谬的!

  首先,罗贯中之所以“尊刘”,并非简单地因为刘备姓刘(刘表、刘璋也是汉室宗亲,而且家世比刘备显赫得多,却每每遭到贬抑和嘲笑;汉桓帝、汉灵帝这两个姓刘的皇帝,更是作者鞭挞的对象),而是由于刘备集团一开始就提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口号,为恢复汉家的一统天下而不屈奋斗,不懈努力,被宋元以来具有民族思想的广大群众所追慕;同时,这个集团的领袖刘备的“仁”、军师诸葛亮的“智”、大将关羽张飞等人的“义”,也都符合罗贯中的道德观。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罗贯中把刘备集团理想化而予以热情歌颂。

  其次,罗贯中之所以“贬曹”,是因为曹*作为“奸雄”的典型、不仅不忠于刘氏王朝,而且常常屠戮百姓,摧残人才,作品对其恶德劣行的描写大多于史有据;并非有意“歪曲”;而对曹*统一北方的巨大功绩,对他在讨董卓、擒吕布、扫袁术、灭袁绍、击乌桓等重大战役中所表现的非凡胆略和智谋,罗贯中都作了肯定性的描写,并没有随意贬低。相反,曹*表现出的任人唯才、礼贤下士、诗人情怀和远大志向都在书中得到了展示,比较全面的呈现了曹*复杂的人物性情和思想**品质,同时也讴歌了曹魏集团的一大批文臣武将的忠义、智慧、男儿气等,所赞美的人和事并不比刘备那边的少。

  再次,《三国演义》并没有否定曹魏**的合法性,他与蜀汉**、孙吴**一样,在三国那样时代,都只是地方性的割据**,都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终将归于一统,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也!

  后,作者写作的需要。因为作者要更好的表现小说里的矛盾冲突,势必要选出两个两个对立面,使读者感到善恶分明,立场明确,有更深刻的印象。罗贯中塑造的人物和**深入人心,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来烘托人物的鲜明个性,从而达宣扬忠善、鞭笞丑恶的目的!作者在书中必定要有立场,有褒有贬,而且大多数写作的模式是拥护弱小,贬低强大,这在《三国演义》书中也有很深的体现,从书中强大的军阀董卓,袁绍,再到曹*,作者都是一一的贬低的,就像在别的小说中主人公克服一个个的困难一样,有对立面,才能显示主人公的种种才华。而中国的读者大多喜欢这样的模式,弱小慢慢的变强大,读者的心就愈发的兴奋。只是写作的一贯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的感情――“忠义”,在三国年代,那就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谁是正统,谁是叛贼怎么来一个定数,除了汉朝破败的**以外,袁绍,曹*,孙权,甚至刘备,都是军阀而已。虽说刘备与刘汉**有那么一点点的所谓,八杆子打不着的血缘关系,但就真的可以奉为正统吗?只是在于刘备集团变现出来的“忠义”就占住了罗贯中和读者的心,他的“仁政”不仅获得的他手下的将帅和他统治下人民的心,而且也捕获了广大读者的心,我们为什么不去喜欢他呢?在*世之中,有这么一个温暖的人,他欣赏你的勇气,欣赏的你才华,对你深信不疑。为了得到你这个人才而不惜三顾茅庐,而不惜三番五次的劝降,为了自己兄弟的死而愤然*戈,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呢?既然我们都喜欢,那么罗贯中又为什么不喜欢呢?

  *世之中,是罗贯中抓住了“忠义”这个词,抓住了读者的心,才有了“尊刘贬曹”意向,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罗贯中只是在写小说,罗贯中并没有表立场。“尊刘贬曹”的,只是我们,是我们读者自己。

  有人为曹*鸣不平,认为把曹*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他雄才大略,唯才是举,海纳百川,平定中原,对历史的进展起到不可抹灭的贡献,这些都不错,罗贯中从来没有否定,得到肯定和赞扬。但曹*也是一个性情复杂的人,残暴、任意*戮、谄害忠良、谋害贤臣,这些都不是空*来风,所以作者要鞭笞,要贬压。功过分明,赞美其功,责备其过,这本来就是正确的看待曹*的方式。但现在有些人要为曹*翻案,不知翻的是什么案?

  综上所说,原来《三国演义》所谓的“尊刘贬曹”只是尊仁义道德等美好的人性美德,贬的是奸逆残暴等丑恶。并不是通常理解的**倾向性上的“尊刘贬曹”,由此可见,“尊刘贬曹”是不存在的歪理邪说,是一个伪命题。

军事意义

  《三国演义》提供了不少战争经验和各种军事科学知识,对战争的描写,是很出的。写官渡之战,先介绍两军力量的对比。袁绍兵多粮足,拥军七十万。而曹*兵少粮缺,只有七万人。但是战争胜败不但决定于客观军事力量的强弱,而且还决定于主观指挥是否正确于是。继而再攻,各个击破。相反,袁绍自恃强大,没有利用兵多粮足的优势、结果大败而归。实在是指挥不当。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其他如赤壁鏖兵、 陵之战等,都写有声有色,雄伟壮阔,引人入胜。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战略战术经验和教训。后来,农民起义的将领们把 《三国演义》当作军事教科书来学习、运用。

  《三国演义》中,有关**、外交、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读者从中也将获益不浅。

文学影响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自罗贯中把三国历史写成小说以来,文人纷纷效法。各取中国历史一段,写成各种历史小说。于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明代比较有名的历史小说,就有《东周列国志》、《杨家将演义》、《说唐》、《精忠传》等等。直到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近几年出版的《五千年演义》等,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三国演义》为如何写作历史小说,提供了“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基本经验。《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作和人物,大都是真实的。黄巾起义、董卓之*、官渡、赤壁之战等等,在历史上,真有其事。汉末天下大*,群雄并起,董卓、曹*、袁绍、刘表、刘备、孙权以及关羽、张飞、诸葛亮等等,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这就是“七分事实”。历史小说的创作,在涉及历史之时,原则上要符合历史的真实,不可杜撰或捏造。否则,就不是历史小说了。但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又不等于三国历史,它毕竟是一部小说。所以,其中不少内容和情节是作虚构的,夸张的。不但历史上不存在“吴国太佛寺看新郎”、“献密计黄盖受刑”和“七星坛诸葛亮祭风”等**。而且,就是对历史人物如刘备、曹*、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等,也不是从《三国志》里照搬到《三国演义》中来。而是作者依据尊刘贬曹的思想给予加工改造。有的加以美化、神化,有的加以丑化。《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已是艺术的典型。这就是“三分虚构。”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这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但它也有种种不足。如否定农民起义的错误立场,封建迷信等等。然而它毕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历史学说

  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对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一书作者罗贯中籍贯问题存有多种说法,如山西太原说,山东东原说,浙江钱塘说,浙江慈溪说等。人民网太原6月18日电 记者罗盘报道:日前,由山西省祁县政协组织编写,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祁县政协文史资料《解读罗贯中》正式发行。该书用许多翔实的史料和图片,介绍了祁县发现罗贯中家谱并证明罗贯中是祁县西支乡河湾村人的全过程。罗贯中作为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鼻祖,是中国文学史上难得的奇才,他为世人留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许多不朽之作。但他的祖籍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祁县考古爱好者杨立仁等,历时十年,发现了罗贯中的家谱、神轴、砚台、罗氏祠堂等一批珍贵文物,为解开罗贯中祖籍之谜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证据。通过考古专家罗哲文、郑孝燮等一批专家鉴定证明,罗贯中是祁县河湾村人。

刻画人物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的东晋**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成都有***,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赞扬诸葛亮。

       重情重义的刘备:

       刘备(161-223)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家,公元221-223年在位。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义薄云天的关羽:

       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诸葛亮等入蜀,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乘势北伐曹魏,曾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吓得曹*差点迁都躲避,但是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被害。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骁勇善战的张飞:

       张飞(?-221),字益德(《三国演义》、《华阳国志》中字翼德),汉族,涿郡(治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

  一身是胆的赵云:

       赵云(?-229),三国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龙。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阪,他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军将军,从攻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力,以众寡不敌,退回汉中。次年卒。他曾以数十骑拒曹*大军,被刘备誉为“一身都是胆”。――《大辞海》中国古代史卷

  老谋深算的曹*:

       曹*,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有计有谋的司马懿: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属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 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少来老成的孙权:

      东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252),字仲谋,祖籍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生于下邳(治今江苏睢宁西北)。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传说孙权是中国兵法家孙武的二十二代后裔,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仁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建安十三(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偷袭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章武二年(222年),孙权称吴王,建兴七年(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性情孤傲的周公瑾:

       周瑜(175-210),东汉末年名将。字公瑾,汉族,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有姿貌、精通音律,江东向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少与孙策交好,建安三年(198年)加入孙策旗下,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奔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东吴军与刘备军联合,在赤壁击败曹*。在建安十五年(210年),在伐蜀路上逝世,年仅36岁。

主要著作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早刊本为嘉靖本,为流行的本子是清朝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说创作外,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杂剧的基本思想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类似,描写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奸雄争霸造成的悲惨局面。

  《三国志通俗演义》。 《水浒传》, 有异议。 《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据《录鬼簿续编》。 《隋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 有异议。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 有异议。 《小秦王词话》, 有异议 《说唐传》, 有异议 《粉妆楼》, 有异议

历史评价

  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有特殊贡献的作家。他所写的小说很多,都是以*世为题材,中国历史上只有七个分裂的时代,罗贯中就写了其中三个,除《三国演义》外,相传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逐平妖传》等著作,也曾参与了《水浒传》的编纂、创作。他亦能词曲,所作的杂剧,今所知者,有《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三种,后二种已佚去。罗贯中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动*,目睹现实的纷争,对人民苦难深重的生活处境比较了解,对他们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认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动机,一方面“无过于泄愤一时,取快四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改变当时话本艺术中存在的弊端,为民众,为说话艺人提供一个好的、方便的说话底本。他从社会的、文学的需要出发,对几种在民间影响较大的话本小说材,进行了搜集、整理、充实等扎实的新创工作。罗贯中的作品,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揭开了我国小说发展历史崭新的一页。

纪念场馆

罗贯中纪念馆

山东东平罗贯中纪念馆

  罗贯中纪念馆坐落于东平县城新区罗庄村,占地面积3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由曲阜古建筑学院设计,仿明代建筑风格而建,青砖灰瓦,雕梁画栋。主体建筑有贯中堂、水浒苑、三国苑、贯中居、罗园、碑廊等,纪念馆外建有南北两座罗贯中故里牌坊,北牌坊雕绘三国故事,南牌坊雕绘水浒故事。两座牌坊分别由著名学者冯其庸、欧阳中石题写坊名。两架牌坊均高16.6米,宽30米,是目前国内跨度大的牌坊。

  纪念馆主体建筑贯中堂为明代宫殿式风格,气势宏大,彰显罗贯中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罗贯中铸铜坐像,高2.7米,重1吨,神态庄重深沉,气宇轩昂,栩栩如生。两侧对联“至圣尼山孔夫子,大贤东原罗贯中”,对罗贯中这位中国文化史的巨人给予了崇高的评价。

清徐罗贯中纪念馆

基本概况

  罗贯中纪念馆是由清徐罗氏第二十一代传人罗二栋先生融资,于2000年建成的。纪念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中隐山麓,清泉湖畔,与清徐三国城在一条中轴线上。占地四千五百平方米,青砖碧瓦,雕梁画栋,为仿明清时代的园林式建筑风格。主要建筑有山门、罗贯中石雕站像、主殿、厢房、曲廊、方亭、碧池、花园、玉带桥、九龙壁、麒麟吐玉书影壁等组成。院内种有松柏、竹林、绿篱、花坛、草坪等树木花卉,整体风格集古建筑风韵与现代园林艺术为一体,富丽而不失典雅,华丽而不失清幽,文华情趣,精雅别致,竹韵松风,花红草绿,匾额楹联无不清雅怡人,是一处求知探学、休生养性的幽雅之地。

山门建筑

  罗贯中纪念馆山门为仿古歇山式建筑。门前有一对青雕石狮。门上悬挂有当代文化名人冯其庸先生手书“罗贯中纪念馆”匾额,山门前广场对面是一座金碧辉煌的五彩影壁,上嵌麒麟吐玉书琉璃浮雕。步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花岗石雕罗贯中竖像。身高四米,其神态庄重深沉,两目炯炯凝视远方,气宇轩昂,栩栩如生。雕像台基高五米,三层汉白玉雕栏。大院中轴线有一塘碧水,清澈见底,鱼嬉其中,横跨碧池有一彩虹玉带桥,汉白玉栏杆上雕有八对石狮,形神各异,憨态可掬。庭院东西各有三间厢房,西厢房为中国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研究资料中心,内存各种罗贯中著作的版本以及各种有关书籍、论文资料,东厢房为罗贯中研究会办公及接待宾客所用,也是文人墨客品茗奕棋、撰文寻雅之所在。

院内正厅

  院内正厅为罗贯中纪念馆殿堂,其殿五楹,进深三间,明柱斗拱,彩绘飞梁,殿门上正中悬挂有《文昭六合》金字横额,殿内正中是著名画家马泉所作罗贯中画像,墙壁上面是岳飞书写的诸葛亮《出师表》影印件,殿堂内展品、文物琳琅满目,主要是有关罗贯中籍贯、生平的考证资料,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研究论文,清徐罗氏家族繁衍发展史料,以及《罗氏家谱》、碑石、匾额等实物。

其它建筑

  走出纪念馆后山门,在正殿后壁上有高三米八、长十四米的彩色琉璃九龙壁浮雕,奔腾在云雾波涛中的九条蛟龙,造型古朴,体态雄健,形象生动,五彩斑谰,栩栩如生,蔚为壮观。

社会影响

  清徐罗贯中纪念馆为全世界独有,它以优美的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人们缅怀古人、旅游观光的清雅胜境。

罗氏河湾村

  河湾村在祁县是个不大不小的村庄。全村有1400多人,全部为罗姓。66岁的罗作桩出自罗贯中后世二门,为罗贯中后裔19代孙;55岁的罗巨泉出自罗贯中后世四门,为19代孙;年龄大的罗钟庭82岁,也为四门后人,19代孙;而接待我们的村支书罗雪梅,则是出自第五门,20代孙。罗雪梅说,这村里人全姓罗,她笑着说,当然从外村嫁到河湾村的女人不姓罗了,但按村里的习俗,也就进到罗姓家族的行列里来了。 相传,村里原有少部分张姓人家,是元代末年张士诚的两个儿子。两人落户到河湾,认罗贯中为姨夫。在清代时,张姓人家全部迁到祁县境内的大贾村,另立神�o。她特别强调说:“清徐人说的那些罗姓人,全是从我们河湾村迁过去的,根子全在河湾村。”罗钟庭老人说:“我们在座的4个人全是罗贯中的后代,村里有元朝时建的罗家祠堂,一会带你们过去看看。”罗巨泉老人插话说:“还有罗贯中的坟墓就在村边。”罗作桩说:“我们的先祖罗贯中有5个儿子,后代人就分成了5个门。我们的祖上贯中老人的父亲名为罗五训,我们全是他的后人。”

罗祠堂和砚台

  罗家祠堂

  这是一个晋中境内非常传统的村庄。街面开阔疏朗,村里人大概是秋收已过,有了空闲时间的缘故,三三两两地时聚时散拉些家常,一些年纪大点的在阳面的墙根下坐着闲聊,也算山西农村的一景吧!他们中有的格外注视着我们的采访行动。看来他们很注意外来人的动向,更注意着关于罗贯中的话题。很显然,罗贯中是这河湾村人的骄傲!

  罗家祠堂门面不大,不认真观察,很像村里住家户的样子。普普通通的大门,只是门口及周围要更干净一些。门口两侧立柱上有着颜色还比较红的对联,好像是贴了不很久的样子。看得出来,村里人对祖上留下来的这个祠堂是很在意的。走进祠堂院内,院子不很宽大,但很雅静。祠堂前有一棵树立于一侧,院子里顿时有了些许生机。进了祠堂,正面半腰下方摆满了牌位。这些牌位,早从元**始。再看两侧墙壁,是满壁的壁画,画的是祈雨图。村里几位长者说,这祠堂是祖上留给河湾村人的共同财产,我们这些后人一直在尽责地保护着它。从元代有了这座祠堂,一代一代的罗氏后人都在供奉着祖先。我们希望祖上庇荫后人,也在祈祝后人不要愧对祖先。他们说,这里曾经来过一些国内的大专家,证实了这是元朝建起来的祠堂。他们的家谱,也是从元朝开始的。房梁顶部那上面有字,有罗贯中全家当年对修建祠堂捐赠的记录,上面有“己身贯中”的字样,这说明当时罗贯中正在村中。

  罗贯中用过的砚台

  这是一方由木盒装在里面的砚台,表面裹了一层厚厚的干墨渍,很难看出是哪一品类的砚台了。主人把砚台从盒子里取出,放到床上,然后翻到背面,我们看到了上面刻着几个字:“湖海置”,这行字的左侧有笔画很细的“时年十六”。罗贯中生前号为“湖海散人”,这里的“湖海”正好印证了“湖海散人”一说。罗悦琴说:“这方砚台保存多年,是祖上传下来的。一般人都不想给看的。有外地人听说这方砚台,想用一万元买走,我们没有答应,这是传家宝啊!”

故居书房院

  这是一处规模不大的建筑物。村里人说,罗贯中故居大部分已经拆毁,只剩了当年的一处书房院,是明代的房屋。到了门口,才知道现在的主人不在,在外面打工,晚上才能回来,门上了锁。这里的门庭显然要古朴多了,一看便知是书香门第之宅。门檐突出,门楣上雕刻精湛,只有在书香门第才有这种装饰。我们急迫想看到这一处当年罗贯中住过的书房院,便只好从旁边的院子里沿着上房的梯子爬到了房顶,然后再从这家房顶翻到了罗家书院房顶上。从房顶上向下看,这确是一处古老的住宅。窗户的窗棂全部用木头雕刻而成,细致而有韵味。这些窗棂因年头太久而成为了古铜色,而且是生锈了的古铜色。一种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整个院子呈四合院形制,中间院落空间不大,房上的瓦砾已经有许多残破处,整个院落是一种陈旧感。由于住人很少,更露出一种寂寞与萧条。而由于年久失修,更是一片颓败景象。村支书说,就是这所房屋也差点给拆掉,是县里出面制止,才让它保留下来。这就成了村里唯一的罗贯中当年居住过的房舍,非常珍贵啊!

凄凉贯中墓

  罗贯中坟地 在村边一块空着的耕地的**,有一处蒿草丛生的突起部分,村里人说,这就是罗贯中的坟墓。我们在坟地前仔细地辨认着,如果不是有人指点,很难看出那是一块墓地。坟墓上的蒿草长了有一尺多高,秋风过后,是一片枯草覆盖的历史的苍凉和萧瑟。我们不禁感慨万千,一位世界级的名人长眠这里,在世时不是**,更非富商巨贾,他只是中国众多文人中的一员。在他活着的时候,默默无闻把全部的心血用来著书立说,《三国演义》这样一册历史宏着就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写就。他不会想到自己的心血凝成能够成为中国旷世的巨作,他更不会想到,这部巨著会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部分。就是这份遗产,让他死后成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谁曾知晓,他生前的穷困、生前的窘迫、生前的困苦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啊!这座坟茔,乃罗贯中生前的真实写照。在遗憾的同时,我们向村里人说,应当把罗贯中的坟墓好好修缮一下,开路,竖碑。让后人知道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罗贯中的墓地。2001年1月已在福建省建阳市考亭村重建。

家谱和神�o

  罗氏族谱 在河湾村考察,还有一样非常重要的东西要看,那就是罗氏族谱,即罗氏家谱和神�o。我们是在县文物旅游局才看到罗氏家谱和神�o的。这是一件珍贵文物,保管得很严格。看它,得有县文物局**批准,然后有两名保管人员同时在场,每人拿出自己的一把钥匙才能打开。我们以前也曾看到过类似的家谱,但从没有包装、保管这么严密的。打开家谱,看到十二世祖罗五训,其妻刘氏,生一子名罗本;在家谱里,我们还看到了训门里的十三世祖为罗本,妻卢氏,所生五子,长子学财,次子学源,三子学茂,四子学盛,五子学来,分成五门。这份家谱是明代修订的,上面从三世祖开始,而世祖已失名。从明代的河湾村就有了关于罗姓家族人丁的记录,准确无误!打开那份神�o,有着和家谱相吻合的记录。神�o是明初遗物,虽然神�o有残破,但它是一种真实再现。山西省文物局国家授权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张颔在看了有关河湾罗氏族谱的照片和相关资料后评价说:这些证据比清徐的家谱更有说服力,更能站得住脚。